下游需求持續萎靡,稀土市場積重難返全線走弱
發布時間:2013-06-25 新聞來源:一覽稀土英才網
國內稀土市場延續了年初以來低迷不振、低位徘徊的弱勢行情,具有代表性的大部分稀土產品價格仍在小幅下行。記者6月16日從全國各大稀土生產流通企業了解到,由于國內外經濟增速放緩,稀土消費需求疲軟較長時間難以改觀,下游應用企業訂單繼續萎縮,以及全球稀土市場供大于求日益加劇,預計稀土行情后市依舊積重難返,三季度稀土市瞅將維持前期走勢,整體呈現價格低位震蕩、成交清淡的氛圍。
“目前的稀土價格可以用‘跌跌’不休來形容,而且是有價無市,甚至是無價無市。市場觀望者居多,悲觀心態濃重,鮮有客戶詢價,實際的成交量也很少。我們現在基本不對外報價了。倘若市場不能回暖,我們可能要考慮停產了。”內蒙古華誼稀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廣林頗感無奈。
據介紹,從今年年初至今,稀土價格一路下跌屢創新低。截至6月中旬,主要稀土種類產品與年初相比平均跌幅都接近20%,如果與2011年的最高價位相比,跌幅達70%~80%,部分品種的價格已跌至2010年底水平。目前,上游稀土原料碳酸稀土價格在2.7萬~2.8萬元,氧化鑭3萬~3.3萬元,氧化鈰3.3萬~3.5萬元,氧化鐠36.5萬~37萬元,鐠釹氧化物28萬~28.5萬元。稀土金屬材料價格仍有下探的趨勢,鑭鈰金屬現在市場主流成交價在5萬元,鐠釹金屬類價格在32.5萬~33萬元,成交遲滯。
供過于求是稀土產品價格走弱的重要原因。以稀土拋光粉為例,國內消費量在每年2萬噸左右,國外市場以日本和美國為主,其消費量分別為5000噸、2000噸。而我國稀土拋光粉產能已接近每年6萬噸,即使按80%的開工率,每年4萬噸的產量也遠遠超出市場需求。下游需求萎靡及產能過剩拖累了稀土市場轉暖。
上半年的稀土市場以慘淡低落而即將告終。那么,三季度的行情如何發展?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大部分稀土企業負責人和業界專家都不看好后市。
“決定稀土市場走向的主要因素有三個方面,包括宏觀層面的全球和國內經濟形勢大環境、微觀層面的供求關系以及國家產業政策調控而這三個主導力量在短期內發生較大的轉變可能性很小,所以極難促使稀土行情走向上行通道。”內蒙古科技大學稀土學院院長張胤院長如此表示。
其一,稀土消費難以轉旺。美日歐和中國是全球稀土消費的主要驅動力,占全球消費的90%以上。在歐債危機尚未徹底結束的情況下,全球市場需求復蘇進程緩慢。從國內來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日前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從8%下調至7.75%,前5個月我國宏觀經濟數據不乏復蘇疲弱的信號。中國制造業的情況并不樂觀,很多企業經營困難,正處于去債務化、去杠桿化、去庫存化、去產能化過程中。
其二,供大于求局面將長期存在。目前,世界稀土市場過剩局面在日益加劇。據不完全統計,從稀土原材料消費看,2013年,預計中國市場消費在8萬~9萬噸,日本為1.5萬~2.3萬噸,美國市場為1萬~1.5萬噸,歐洲大約為1萬噸,其他國家為0.5萬噸左右,總需求量在12萬~14萬噸。然而截至2012年底,全球稀土產品的總產能已經達到近30萬噸,產能利用率不足五成。還有,國外許多項目已經或將陸續投產,2013年以來稀土需求急劇下降,而產能產量卻都有增加的跡象。雖然有部分企業選擇減產停產,但庫存依舊很高,一些低成本的“黑工廠”比較有“競爭力”,整體產量沒有得到控制。
其三,國家不會再有新的產業刺激政策出臺。稀土行業的產業政策和有關調控措施已經比較完備,近期出臺新的產業政策的可能性幾乎沒有。盡管經濟下行壓力不減,6月初,國家發改委官員表示,不會出臺新一輪的經濟刺激計劃。
就當前國內稀土企業如何破解市場困局問題,中國稀土學會副秘書長張安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唯一渠道就是在下游應用上下功夫。現階段,中國稀土企業要在功能材料生產裝備的大型化、精密程度和自動化水平方面下功夫,縮小與國外差距,同時努力提高稀土加工及處理裝備水平。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