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采煤工作面的供電系統經歷了由380 V到3300 V 的4個發展階段
發布時間:2013-07-16 新聞來源:一覽煤炭英才網
20世紀60年代以前,由于我國煤礦采用炮采落煤方式生產,采煤工作面供電電壓為380 V,配備了相應的開關等設施,構成了采煤工作面380 V供電系統。
1964年原煤炭工業部組織人員成立了煤礦工作面升壓工作組,經過多次試驗,確定將采煤工作面供電電壓提高到660 V,并組織相關煤機廠生產專供井下使用的電壓等級為660 V的電機及相應的控制設備,構成了煤礦采煤工作面660V供電系統。
隨著80機組的使用,380 V 的工作面供電電壓已經難以適應
70年代,以液壓支架和滾筒式采煤機為主體的綜合采煤機械化設備的引進并投入煤礦生產,進一步提高采煤工作面供電電壓,以適應煤礦生產需要的問題又被提到議事日程。
雖然,當時正處于文革之中,我國煤炭戰線的科研人員和煤機生產企業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和幫助下,經過近十年的努力,研制出了千伏級的采煤工作面供電系統的全部裝備,并很快投入使用,實現了我國采煤工作面供電系統的又一次升級換代。
80年代以來,在原煤炭工業部的組織和指揮下,我國煤礦向提高采煤工作面單產、實現集中化生產和減人減面的目標邁進,不斷地更新采煤工作面裝備,使綜采工作面設備的裝機容量不斷增大,出現了一批總裝機容量已達1500 kW ~2000 kW 的新型高產的綜采工作面。
1998年7月第一套國產的3300 V煤礦采區供電系統在山西省晉城礦務局古書院煤礦試驗成功,標志著我國煤礦井下采區供電系統電壓升級工作的勝利實現,為我國煤礦的高產高效礦井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時,也縮短了我國煤礦采區供電系統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1988年原煤炭工業部明確提出了建設高產高效礦井的目標,同時,組織專門力量開展了進一步提高煤礦井下供電電壓的可行性研究,經過調查研究和反復論證,并吸收了國外煤礦井下工作面電壓升級的經驗,1991年l1月確定將我國煤礦綜采工作面供電電壓由1140 V提高為3300V,并將“井下采區3300 V供電系統”作為國家“八五”期間重點項目“日產萬噸綜采設備”的一個子項目,組織煤炭科研機構和煤機廠開展相關的研究工作。
國外高產綜采工作面供電系統的概況
由于綜采設備裝機功率不斷提高,9O年代初最大采煤機功率已達1220 kW(Electral000,英國),截割電動機最大功率500 kW(EDwllo0L,德國;DR101101,日本)。
1991年日本研制的DR102102型采煤機截割電動機功率達600 kW 。工作面輸送機最大裝機功率達1125 kW,驅動電動機最大功率525 kW ,并制造3×525—1575 kW 的工作面輸送機。順槽帶式輸送機最大裝機動功率已達1350 kW,驅動電動機最大功率420 kW。乳化液泵站最大裝機功率3×190 kW。轉載機和破碎機最大裝機功率均達到200 kW 以上。目前,國際上現代化的高產綜采面的裝機總功率一般在3000 kW 以上。
美國煤礦井下已有裝機總功率超過4000 kW 的工作面。同時隨著綜采工作面和采區走向長度的不斷增長,產量的不斷提升,也都要求綜采工作面的設備不斷增大功率(容量),并增加輸電距離。國外綜采工作面設備供電電壓已普遍提高,目前,實際投入使用的綜采工作面供電電壓大體。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 |
![]() |
![]() |
![]() |
![]() |
![]() |